有的成年人小时候遭到父母的忽视、拒绝、赏罚后,焦虑、哀痛、恐惧的心境会深深印在脑海中。为人父母后,一旦发现自己在拒绝孩子,或孩子的表现类似自己的经历时就会毛骨悚然, 天性地终 止正在发作的事情。这样,父母向孩子传递的信息是:孩子不用为错误而遭到赏罚。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让孩子对自己错误行为的效果感到迷惑,不利于孩子对社会规矩的学习。

类似心思补偿的行为还有:因为自己小时候的考试焦虑而放纵孩子逃学、躲避考试,脱离自己的客观条件为孩子创造优胜的物质生活条件等等。这使孩子回避了生长进程中的痛苦,形成孩子对他人 感触不灵敏,社会适应困难。并且,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应该的,他们天然便是一个对父母的“掠取者”,而不思酬谢。
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去参加各种喜好班,报考某所校园或获得某个学位等等,把自己的人生志向强加到孩子身上,掠取了他们挑选自己发展方向的权力,孩子缺乏规划人生的动力和寻求喜好的勇 气。 在满意了父母的要求往后,孩子会因为失掉方针而变得苍莽。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出现厌学,结业后“啃老”、不作业都与此有关。
因为通过孩子进行心思补偿的进程几乎是一个自动化进程,常常不被父母知道到,有时即便知道到了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,因而更值得为人父母者警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