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青春期,大家惯常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呢?
叛逆。
情绪化。
难以管教。
家长们害怕孩子的青春期,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好像变了一个人,不可爱,也难接近。
我想,我们今天换个角度,从孩子的角度看一看,他们的青春期,究竟要面临些什么。

1
你喜欢自己的青春期吗?
我曾经尝试问过很多孩子这个问题,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:不喜欢,太烦了。
他们当中不乏优秀的孩子,待人温和有礼,学习成绩优异,长相出众。
是他人眼中,会发光的存在。
但却仍然无法抵挡,他们对自己现阶段的不满。
一方面,是对自己总有不满意的地方,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,总能找出跟“理想的自己”有差距的地方,十分气馁。
另一方面,是因为常常围绕的,莫名其妙的复杂情绪。
少年不是不知愁滋味,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愁,也不知道怎样才能不愁。
说来奇怪,对于成年人,特别是出身社会的我们而言,回头去看,青春期大多还是怀念的,甚至向往的。
只是身处其中的孩子们,却似乎并不享受。
2
考验一:身体成长
青春期的孩子,绝对是一天一个样的。
长期做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工作,有时候一两个月不见这些孩子,再见就发现长高了一大截。
原本像小孩子的样子,再见已经有点小大人的轮廓了。
身体的快速成长,像雨后春笋一般,充满着希望。
但随之而来的,是伴随着身体剧烈变化,带来的不稳定——各类激素的不稳定。
身体成长,是一个复杂的过程,需要各类激素协同配合,大家都被高强度地调动起来。
这其中,当然也包含影响情绪的各种激素。
青春期孩子的情绪,似乎没有任何规律,高低起伏,说来就来。
情绪的强度和深度,也非童年期和成年人可比的,好像所有的喜怒哀乐能量,都集中在那个时候爆发一般。
这也是青春期孩子最无奈的烦恼之一。
3
考验之二:人际关系
很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,会有这样的困惑:明明小学的时候交朋友很简单,开心就在一起玩,闹翻了第二天也照样有说有笑。
但是上了初中就不一样了,自己突然变得敏感了,朋友也似乎有些难以琢磨了。
青春期孩子处理人际关系,有两大难关。
第一,是格外在意他人看法。
前所未有的在意,很多表面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孩子,其实也对周围人的评价很敏感。
努力想给身边人留一个好印象,生怕其他人说自己坏话。
如此,自然就会增加人际相处中的压力,变得有些小心翼翼。
第二,是面对冲突和分离。
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,跟朋友闹翻,被朋友背叛,大约就是天大的事。
没有相关经验,也不知道如何应对,很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之中,觉得自己不够好,没有人喜欢。
有的孩子会变得很讨好,拼尽全力维护人际关系,只是最终结果往往不能尽如人意。
4
考验之三:假想观众
简单理解就是,青春期孩子会觉得处处都是舞台,无论自己走到哪里,都是人群关注的焦点,都有一群观众盯着自己看。
理智地想想,这当然是不可能的。
但青春期的孩子,更相信自己的感觉,他们会切实地感觉到,自己总是被人注视着。
因此,会时时刻刻注意形象,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。
严重的孩子,甚至会爆发“社交恐惧”,不敢出门,不敢去人多的地方,因为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有人对着自己指指点点,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。
试想一下,走到哪里,都好像站在舞台中央一般,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,那是怎样的窒息感。
青春期孩子需要逐步熬过这一关,鼓起勇气,抬眼看看周围:大家都很忙,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关注自己。
才能慢慢在人际关系中,放松下来。
5
考验之四:自己不是世界中心
这一点,跟“假想观众”是相辅相成的。
明确自己不是人群中的焦点,当然能更放松,但有随之而来的失落:原来我没那么重要。
每个人都有自恋的一面,在青春期孩子身上更是登峰造极,他们拼命想张扬个性,想证明自己的独特。
另一方面,努力想靠自己的力量掌控一切,甚至改变这个世界。
这也是很多成年人羡慕青春期孩子的地方,“出身牛犊不怕虎,拥有热血和激情”。
然而,不得不承认,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孩子,不是世界的中心,也没有撬动世界的逆天之力。
于是,挫败很快接踵而来。
逼迫着孩子们认清现状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
当然,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,甚至是折磨的。
6
考验之五:学习压力
这一点,我相信不用我过多赘述,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有多大,升学有多卷,大概都算是有目共睹的。
其实,单是学习压力不算什么,就像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,也还好。
最难的是所有问题一起来,一团乱麻,让人应接不暇。
青春期孩子,就没有选择的,被抛在了这一团乱麻之中。
7
家长可以做些什么?
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。
其实列举那么多青春期孩子面临的考验,无非是想说明一点:青春期孩子确实不容易。
家长们觉得孩子进入青春期就变了,难相处了,换个角度想,孩子们确实也正在焦头难额中挣扎。
换个角度想想他们的处境,或许会释然很多。
另一方面,就是尽量让家庭成为一个能让孩子放松、软着陆的地方。
细数之下就会发现,孩子在青春期面临的大部分考验,家长是插不上手的。
没办法替孩子学习,更没办法给他去买几个朋友。
那是属于孩子的功课,需要他自己一步步去跨越。
家庭能做的,更多是软着陆的空间,让孩子能喘口气,放松放松,休整一下,再去战斗。 |